【早临床·启医路】“双语+实战”!贵医附院烧伤整形科“早临床”活动燃动中外学子
当医学遇上双语教学,当临床实践融入国际化视野,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?近日,贵医附院烧伤整形科用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早接触临床”专项训练给出了答案。22名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深入诊疗一线,其中包括8名来自巴基斯坦、坦桑尼亚、尼日利亚、津巴布韦等国的海外留学生。在双语教学模式与门诊、病房的全流程实践中,不仅锤炼了临床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,更展现了国际化医学教育的包容性与创新力。
双语教学:跨越语言障碍,传递医学温度
活动首日,学生们以“医护搭档”形式分组,每组由主治医师与资深护士共同带教。针对留学生的语言特点,带教团队采用中英文双语讲解,确保操作规范与医学理论的无障碍传递。在门诊诊室,学生们全程观摩医师接诊创面患者的规范流程,学习如何通过问诊快速判断创面情况;在换药室,护士手把手教授无菌操作技巧,从消毒棉球夹取到敷料包扎,每一个细节均通过双语示范强调专业标准。
“Keep the forceps angled to avoid contamination!”(保持镊子角度,避免污染!)带教护士用英文轻声提醒。留学生们在模拟人创面上反复练习清创换药,医师则用中英文交替讲解门诊手术基本流程和手术要点。这种“医护双导师+双语指导”模式,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同步掌握操作规范与治疗原理。
沉浸式实践:从门诊到病房,锤炼核心技能
数天的培训覆盖了烧伤整形的核心技能。在门诊手术室里,学生们首次参观了浅表肿物切除缝合、不同瘢痕的差异性治疗,医师示范持针器打结手法,护士同步用中英文讲解器械使用要点;病房中,医护团队带领学生们为重度烧伤患者换药,从疼痛评估到敷料选择,全程融入双语人文关怀。
为强化实战能力,科室特别设置了“缝合练习站”与“换药考核区”。在各类模型上,留学生与本土学生混合编组,共同练习器械使用和缝合技法;考核环节采用模拟场景,团队协作汇报,医护导师从操作熟练度、无菌原则、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联合评分。“既要缝得精准,也要用专业术语跨越语言障碍。”一名巴基斯坦留学生总结道。
跨文化协作,展现学习成果
结业汇报会上,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。尼日利亚学生用中英文询问患者及家属病史,默契的跨文化协作赢得掌声;另一组通过视频记录病房换药过程,分析创面伤口情况。带教团队从技能操作、应急反应、医护配合及跨文化沟通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,最终全员通过考核。
“第一次用中英文交替解释换药步骤时很紧张,但老师鼓励我‘医学语言是共通的’,这给了我很大信心,希望以后这种临床教学活动能够尽量开展。”尼日利亚留学生分享道。中国学生李同学也表示:“留同学们的认真态度启发了我,双语教学让我们更关注医学表达的准确性。”
烧伤整形科医护团队总结道:“医护协同与国际化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双翼。本次训练通过双语教学和真实场景的沉浸式体验,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胜任力,更搭建了跨文化医学交流的桥梁。未来,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国际化实训体系,为一带一路医疗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范本。”
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,标志着贵医附院烧伤整形科在临床教学模式上取得新突破。烧伤整形科将继续深化医护协同育人机制,培养更多“技能扎实、心怀仁术、沟通无界”的复合型医学人才,为患者生命质量的守护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贵医附院烧伤整形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学教育的温度与深度,为中外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,也为国际化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